總網頁瀏覽量

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

溼之為病

在台灣因為季風氣候的關係,天氣悶熱多雨,最容易得到的就是溼病,很多外國的朋友第一次來到台灣,一出桃園國際機場,就覺得空氣悶重得令人無法呼吸。台灣的中醫前輩們再三強調要小心溼病,但西醫裡卻沒有溼病這個概念,頂多就一個水腫,但水腫用利尿劑利的是腎中的真水,不但無法排出細胞裡的水溼,還會愈利尿人愈虛弱,不可不慎!

中醫裡所說的溼病可以泛指體功能不能回收再利用的邪水,「水入泥中謂之溼」,因此溼病有黏滯性、膨脹性、阻塞性。正所謂「水來土掩」,在颱風天淹大水時要用沙包擋水,因此溼病需要健脾利水,把脾土搞好了,自然就可以排出水溼。

中醫把一年四季分成5段,對應人的五臟,春為肝木、夏為心火、長夏為溼土、秋為肺金、冬為腎水。而所謂的長夏就是夏季末段,當地氣升散把水氣也提出來,空氣裡瀰漫著水蒸氣,就是長夏為溼土的由來。

溼非溫不化,因此溼氣久積後,體功能就會生熱以抗溼,像是運動時全身高溫,就會流大汗排水溼的道理,所以運動不失為除溼的良方。溼溫雖然舌苔變黃屬火病,仍需用溫熱藥化水溼,因為身體產生的熱都不足以化溼,故要產生更高的熱袪溼,再用大苦大寒之藥清熱即可!

此時荔枝正當成熟,就是用來補你身上的火,補火以退溼,但補火太過,腎水無法及時平衡反而長痘痘。真正補火散溼的聖品是生薑,所以冬吃蘿蔔夏吃薑,沒有生薑吃吃薑糖也行。但溼溫兩者混在起真的很麻煩,光退溼則火愈炙,單退火則溼更盛,所以才告戒大家不要隨便把溼病惹上身,因為治溼病不像傷寒感冒十分鐘就能見效。



溼病所造成的問題可以簡單分成以下幾類:

1. 溼在腸胃道:大便黏,擦不乾淨。很多人上大號要坐很久,但卻只上出一點點,上完後要用掉一堆衛生紙,就是因為腸胃道有溼,所以無法吸乾大便的水份。嚴重者溼阻腸道,造成蠕動不良,大便會腐敗在裡面,放出一點一點的悶臭屁(因為空氣也被阻在腸道),更甚者一肚子大便,會餓但吃不下飯,因為沒有空間可以塞下去了。

如果溼氣過重,把腸道泡到軟爛,大便經過的時候就容易磨破皮,拉肚子帶血就是痢疾,古名為滯下,特色為裡急後重(大便次數多,但又拉不乾淨,覺得肛門重墜,如有物阻滯的感覺),痢疾在中醫還分成許多不同的成因,用藥方向不盡相同,但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溼久積腸道。


2. 溼在細胞:肥胖(水和痰積在細胞),故需除痰利溼。很多突然之間胖起來的人,都是因為水溼大量積在身上,像是喝水也會胖的,問題在於脾胃無法排出身上多於的水,而不在於你吃的多或少,像這種患者,用一些除溼利水的藥,一個星期瘦個10公斤都不是問題,但此時反而有很多人心存畏懼,認為中藥太猛了會傷身,其實是你的身體太多水邪了,瘦子用健脾利水的藥,反而會增胖。

因此,不要再相信坊間中醫減肥的療效,真正的中醫講求的是平衡,每個人的骨架有多大,就需要搭配多少的肉。過胖的人把脾胃調好了,就會身材勻稱;而過瘦的人把脾胃調好了,反而會長肉。中醫沒有辦法讓已經很瘦的人變成病態的瘦,有辦法做到的肯定是傷害你的體功能,造成身體不正常才會如此,中藥調養是讓每個人有正常勻稱的身材。


3. 溼久會生熱、生痰:體功能會生熱來排水溼,因此溼病久了會形成溼熱,更加多變且麻煩。若是火過旺則水溼轉濃成為飲,再嚴重者化為痰,所以溼久會生痰病,但這個痰病的源頭還是脾胃虛弱所惹的禍。若是一身汗入水中,則會形成黃汗症,因為溼熱積於上焦,衣服被久積的汗所染黃,所以平常運動完不要沖冷水,否則汗出不透,積久了就會出現問題。

溼熱積於下焦,則內褲容易出現黃色的分泌物,並且散發出異味,若用吹風積吹出汗,不但內褲會溼一片,而且會散發出溼毛巾般的臭味,就是下焦溼熱的問題。奇怪的是,這種邪水不容易在平常輕度流汗裡排出來,因此,運動可以帶動氣血,流汗可以排出水份,但運動流汗排的是真水還是邪水就不可知了,反正如果是邪水,則一流出來的汗水就有異味,不是等到汗乾了才出現臭味。

溼久化熱嚴重者會全身發黃而形成黃疸,之前的文章有說過,嬰兒的黃疸好處理,大約1~2次藥就可解決,但成人的黃疸往往是溼熱久積,處理起來就麻煩的多,不但要很有耐心慢慢健脾除溼,還要把不良的生活習慣改正,不然不容易康復。


4. 溼會把筋泡軟:若溼把筋泡鬆了,腸道的伸縮性差,大便就不容易下來,更有患者直腸擠成一團,或是因為筋鬆而臟器往下掉,若是腸子掉下來則形成疝氣,因為腸子往下墜拉動神經而抽痛,原因都是體內太過潮溼。

溼病最怕點滴,因為點滴裡的水邪反而更加重身上的溼氣。就有一個痔瘡的患者(痔瘡為溼病,重墜在下,但又分成寒溼和溼熱兩種),做完手術因為打點滴造成溼氣更重,直腸變成曲腸,因此肛門閉塞而無法排便;又動了擴肛術,結果身體更溼變成脫肛(腸子掉出來);再動手術把掉出來的腸子切掉一截,結果切完腸子變成子宮掉下來;最後子宮切掉,人也躺下來了。


5.溼會造成類中風:夏天的水氣到了晚上凝成水溼,此時若吹電扇或是開窗遇到寒風,寒凝身上水氣成水溼,氣血強者則拉肚子,氣血弱者則癱瘓!此為溼中,是類中風的一種,手足偏廢,不良於行,屬癱瘓而非真中風的手足攣急(詳請參考“風為百病之長篇”)。因為溼進入關節的筋,筋鬆了就不能動,很多人誤以為是中風而到西醫掛點滴,溼上加溼往往難治。

其實夏天會悶熱,主要是因為台灣的溼氣太重,若是開除溼機把水氣排乾,或是在睡前開29度的冷氣一段時間除溼,則汗容易透發而不感覺熱;若是開冷氣或電扇讓皮表的毛孔收縮,不能出汗反而累積更多的熱邪在體內,愈吹愈熱愈離不開冷氣,此時出去運動流流汗,或是用吹風機吹出汗來即可解熱。


6. 溼在皮膚:最常見的就是異位性皮膚炎,在腳底就形成香港腳和腳臭。水溼在身上會面色黑暗,有時會長一些痘痘,但不是青春痘,嚴重者就變成異位性皮膚炎,大多是珍奶之類的飲料(牛奶+塑化劑)所惹的禍。很多人臉色髒髒的就是溼病,嚴重者印堂發黑,因為額頭屬心火,而黑為腎水之色,水可以滅火,故為病危之症。

積在皮膚裡的水溼,久了就會發酵所以流汗有異味;若溼氣久積成痰阻住汗腺,則會有狐臭,用吹風機把痰阻的汗腺導通則不再臭,聽說用薑擦也會有效;腳臭大多是飲料(咖啡、珍奶)惹的禍,因為溼性下沉,邪水積在腳底久則發臭,更甚者則長香港腳。

有嚴重手汗症之類的患者,其實就是溼病的問題,因為喝太多水,身體必需要排出多餘的水溼,所以開刀拿掉汗腺反而變成其它地方汗流不停,唯有把脾胃養好,才能真正把水溼清乾淨。


7. 溼在筋表:下雨天不打傘、連日陰雨綿綿、空腹冒霧早行,溼氣積在筋表,因而頭痛身重,甚而昏暈,大便溏瀉,皮膚浮腫。因為溼氣累積在細胞,所以會覺得全身笨重、行動緩慢,溼阻氣行則會身痛且昏沉想睡,寒溼進入腸胃則拉肚子,皮膚有水溼則浮腫,像是早上起床發現手無法握拳,或是到了下午發現鞋子太小。

其它常見的還有洗頭髮不吹乾,不但會頭髮毛燥,還容易因氣血不通而形成禿頭;而加有薄荷之類的洗髮精也有類似的缺點,頭皮冰涼反而氣血瘀凝不通,表皮的細胞養份不足而壞死形成頭皮屑,因此愈洗頭皮屑愈嚴重。



其實中醫裡的胃經,作用有點像西醫所說的淋巴系統,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生痰,而痰積在身上則形成肥肉,而淋巴系統正是運送脂溶性養份的地方;中醫認為健脾可利水,而西醫認為人體細胞間的組織液有1/10是靠淋巴系統所回收,因此要利身上的水溼需從淋巴系統下手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脾胃養好。

溼病的問題真的多且繁複,本篇只是列出一二讓大家暸解一下溼病的概廓,其它像是溼氣會引起痺病(拍打功比用藥有效)、瘧病(忽冷忽熱)、心悸(邪水凌心)、喉嚨痛(溼阻腎水上滋咽喉),真的多到無法一一解釋清楚。

溼病可分為寒溼和溼熱,而溼久了又會生痰病,一系列衍生下來真的沒完沒了,所以最佳的保健方法還是預防勝於治療,這也是我之前寫“天天游泳篇“的原因,不過很多人不能接受H2O也會致病的觀念,但中醫本來就不是大眾市場,能夠接受並實踐的相信都會受用無窮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